我国在玉米领域获重大发现! 大幅度的提高籽粒机械收获水平将不再是梦
来源:星空体育最新官网 发布时间:2025-01-18 00:44:30
玉米收获的“快脱水”技术,你听说过?华中农业大学的严建兵教授团队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一种关键基因,能够明显降低玉米籽粒的含水量,让机械化收获不再是梦!这项研究不仅能提升农业效率,更可能彻底改变农民的收获方式,听起来是否很令人期待?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历经11年研究,终于在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明显降低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基因,并且还阐明了其分子机制。
据了解,严建兵教授团队发现的这一关键基因,能够使玉米收获期籽粒的含水量,从目前的30%~40%降低到平均25%以下,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玉米机械直接收获的可行性。
该项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1月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
在全文中,严建兵教授团队不仅详细阐述了该基因的发现过程和分子机制,还揭示了其在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次发现,不仅为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更有望为未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推动东方大国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玉米是东方大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已超过6亿亩,年产量更是高达2.6万亿斤。
而在东方大国农村,也有着这样一种情况:每到秋天,不少农户家门口就堆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这就是刚刚从田间地头摘下来的玉米棒子。
这些玉米棒子中所包裹的饱满籽粒,将会成为农户明年生活的主要来源。而如果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这些玉米籽粒就必须依靠人工一粒一粒地剥离出来。
虽然说是“一粒一粒”,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繁杂、耗时耗力的工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田地里种植的玉米面积都在几亩到十几亩不等。
当玉米成熟时,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收割方式,就会导致籽粒散落、损失严重。而如果采取人工摘取的方式,效率又低、费时费力。
在传统农业时代,人们多采用晾晒和脱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玉米籽粒收获。这无疑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并且也容易导致部分损耗。
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农作物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获,但是相比之下,玉米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适合它的机械化收获方式。
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作物中,能够实现机械化直接收获的作物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收获期间作物本身的含水量较低。
这就需要一种叫做“快脱水”的特殊技术手段,在快速降低作物含水量的避免过度损伤作物本身。而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都能够较好地适应这种技术手段。
但是玉米就不一样了。由于其种子外表面有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内部又储存有大量的淀粉,导致其含水量比较高、也不太容易适应“快脱水”技术。
虽然近年来科技手段不断更新换代,在相关领域也涌现出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但是针对玉米机械化收获这一老大难问题,也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东方大国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内,主要采用整穗摘取、晾晒、烘干等传统方式进行玉米籽粒收获。但是这种方式效率低、成本高、还容易导致玉米籽粒发霉变质。
特别是在黄淮海地区等多雨多湿地区,在秋季可能会出现连阴雨天气,进一步增加了玉米籽粒收获的难度和风险。
原来在东方大国有不少科研团队一直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比如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在2009年就正式启动了关于“玉米籽粒快速脱水”的科研项目。
他们通过对各个生长时期不同组织器官中相关基因表达谱的测定分析,并结合组织学、生化学等手段,最终在2015年鉴定并克隆出了一种与玉米籽粒快速脱水密切相关的基因。
并且他们还通过转基因技术手段,在玉米中成功地实现了对该基因进行过表达和抑制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可以显著降低玉米籽粒在收获期间的含水量。
根据初步测算:在转基因玉米中,使用普通玉米整穗摘取后需要2-3天才能达到可进行后续晾晒、烘干处理的含水量(约20%左右)。
而使用相同方式进行采摘后仅需5-6小时即可达到同等含水量。也就是说,在同样条件下,利用转基因技术处理过后的玉米籽粒可以节省近2天时间!
除了含水量以外,在机械化直接收获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指标:容重。一般来说,含水量越高容重越小,反之则容重越大。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快速脱水作物品种多集中在油料作物、豆类等品种上。
由于其中储存油脂较多,其容重本身就较大。这导致其不适合用于直接进行玉米籽粒收获。而转基因技术处理过后的玉米籽粒无论是含水量还是容重都非常适合进行直接机械化收获。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经申请多个专利,并且严建兵教授团队也已经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产业化探索。
目前已经完成转基因育种,并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在黄淮海地区范围内开展了小面积试验示范。据初步测算:在河南地区典型田块中进行小区试验后,
预计每亩地可为农户节省100~150元成本!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并将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试验示范工作。
可以说:严建兵教授团队发现的这一关键基因,无疑为东方大国目前已经成熟起来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农业机械化领域提供了一把利器!
东方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姓之乐”,如今虽然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百姓之乐”也并未消失。相反随着科技手段不断更新换代,“百姓之乐”也愈发多姿多彩起来。
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和研究成果的应用,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全国各地金黄色的麦田里驶过机器收割者、或者马路边上满满一车车红彤彤番茄箱子被搬上货车运往市场。
当然还有数不清、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的新式“百姓之乐”。而严建兵教授团队这项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则有望改变传统玉米收获方式,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东方大国农村乡村振兴事业又将迈上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大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并且也不断推动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这无疑为广大科研人员鼓舞士气、提振信心。
可以说:正是由于有着无数像严建兵教授团队这样默默奉献、孜孜以求、艰苦攻关的科研人员们存在,
才有可能孕育出一个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问世,并通过产业化转化最终造福社会。
这项研究成果真的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一次大飞跃,不仅能节约时机和人力,还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损失,真是为农民朋友们送上了福音!我相信,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未来的农村会更美好,农业生产也会变得更高效。大家认为这项技术能给我们的农业带来怎样的改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重庆28岁宝妈独自带两娃摆摊,收到好心人5万元转账当场痛哭,引发关注。1月16日,当事人林女士表示,大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已收到30万元左右的捐款,春节后将带孩子去北京,做第三次手术,“以后有能力了,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134.9万亿元,这是刚刚公布的中国2024年GDP,经济总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体量规模上看,134.9万亿元大致相当于4.1个德国,4.5个日本,4.9个印度。总量保持增长,质量和结构也新意十足。 新突破。2024年,农林牧渔业在GDP中的比重约6.8%,保持稳定。
来源:中国天气网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最近的天气,那就是:干巴。今天下午14时全国相对实况图上,低于40%的干燥不舒适区域,从内蒙古直通华南沿海。让北方人魂牵梦萦的氤氲水汽的江南,也成了相对湿度不足20%的干巴之地。要知道,低于20%可以媲美西北内陆地区的干燥程度了。
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作情况。封面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我以为她去了会被欺负,没想到她去了是欺负别人的。”几个月前,某平台推出了一部新的真人秀综艺,名为《一路繁花》。
热线:15206181866
